人体肌肤老化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因素。
为了阐明具有高度复杂相互作用的相关机制,许多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。
最近的一项研究则是着重于发炎反应,换于话说是跟老化相关的发炎反应。
社会年龄结构的人口发展显示,
人类预期寿命随着时间而增加,死亡风险降低。[1]
关于进化论,不久前人类寿命开始超过40年。
然后藉由通过改善医疗保养、营养和卫生,
在过去这一百年来,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当中。[2]
免疫系统
完整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和长寿非常重要,
免疫系统包括各种器官、细胞类祥以及蛋白质,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机制。
它区分为中枢和周边的淋巴器官。
在骨随和胸腺中,B和T细胞会进行成熟和分化。
淋巴结会产生免疫反应在防御细胞的增生。
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免疫反应。
先天免疫是对病原菌、外源蛋白质和抗原等有害物质侵入的第一道防御反应。
透过巨噬细胞迁移和细胞介质的形成,有害物质将失去活性。
后天免疫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反应,且指针对特定病源体。
主要负责这一过程的是B和T细胞,巨噬细胞也会参与。[3]
在皮肤中,兰格氏细胞负责将渗透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,
兰格氏细胞会留在棘状层并迁移到淋巴结,以触发免疫反应。 [4]
胸腺
作为主要的淋巴器官,胸腺分化T细胞。
所以胸腺又被称为免疫细胞的学校。
在胸腺训练结合力,t细胞透过此结合力与细胞表面蛋白结合。[5]
如此一来,自身的细胞受到攻击或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就会受到阻碍。[6]
胸腺在出生前就会开始活动,并在青春期达到最大重量。
青春期后胸腺开始缩小,到50岁时,只剩一小部分,并以活性低且脂肪形式存在。 [7]
免疫老化
随着胸腺活性降低,免疫衰老过程是在体内开始。
所造成的结果是免疫系统逐渐受损,
细胞介质释放以及各种免疫细胞数量和素质变化。
细胞介质是具有讯息功能的蛋白质,
它们控制免疫反应并明显影响免疫反义的成功或失败。
衰老细胞中细胞介质的释放通常为增加。[2, 8]
发炎老化
发炎老化一词是由发炎和和衰老这两个词创造的。
发炎跟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很大的关系,
像是骨质疏松症、动脉硬化、关节炎以及相关炎症。
结果跟每个人体质不同而有所改变。
免疫系统下降会对皮肤造成影响,老化的皮肤细胞数量增加。
由于前驱发炎的物质增加,会出现较轻微的发炎反应,
并伴随表皮的氧化反应产生。
氧化压力指的是过多的自由基产生。
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,因此引发皮肤刺激性连锁反应。
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(MMP)酶解,
由于自由基和细胞介质形成,皮肤中的发炎表现增加。
皮肤中相关老化过程可以使用模块化的概念所制成的保养成分,
进行适当的保养,
其概念主要以量身打造配方所组的乳霜、凝胶、乳液和活性成分精华。
皮肤护理
最重要的是,以生理磷脂质为基础的保养是成功的配方。
氢化磷脂质胆碱形成类似皮肤脂质的层状结构,
因此适用于皮肤屏障。
层状乳霜可以单独配合使用活性精华。
为了保护皮肤免受于氧化伤害,
微脂囊包覆抗坏血酸磷酸钠已被证实为一种成功的补救方式。
在皮肤中,维生素C衍生物被酶水解并转化成活性,
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,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。[12]
另一种屏障保护成分是绿茶中的EGCG,它还具有抗氧化和抗发炎功效。
EGCG控制负责角蛋白和思具蛋白形成的蛋白机酶抑制剂p57。
随着丝聚蛋白增加,皮肤厚度也增加。[13]
从乳香中获得的乳香酸会抑制上述金属蛋白酶的表现。
当被载体包覆后具有高生物可用性。 [14]
必须脂肪酸可用于抗发炎作用,
表皮脂氧合酶(15-LOX) 在一定程度上促发ω-3和 ω-6的氧化,
像是α-亚麻仁油酸、亚麻仁油酸、γ-亚麻仁油酸去转化成不饱和脂肪酸。
这些成分都具有抗发炎的功效。[14, 15]
奇异果子油特别含有丰富的ω-3不饱和脂肪酸,
月见草油具有高含量的γ-亚麻仁油酸,
这两种油都是可使用在受刺激的肌肤上。
磷脂质激活免疫系统并修发抗发炎过程。在脂质的配方中,
磷脂质会融合到皮肤中,而不会留下不舒服的油膜感。[15]
支持措施
研究证明,适度和定期的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免疫系统。[16]
结合均衡多样的营养,它可以帮助防止炎症过程。
结论
预防炎症症状是抗衰老皮肤保养的重要组成。
适当的皮肤保养可以成为舒缓皮肤炎症的重要工具。
层状并含有微脂囊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最新的皮肤保养品。
References
1. B. Schwentker, Max-Planck-Gesellschaft 2012 (3), 26-33
2. M. Schosserer, B. Grubeck-Loebenstein, J. Grillari, 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2015 (48), 285-294
3. R. F. Schmidt, G. Thews, Physiologiedes Menschen, Springer-Verlag, Berlin 1995, ISBN 978-3-662-09342-9
4. D. Terhorst, Basics Dermatologie, Elsevier, Urban & Fischer Verlag, München 2005, ISBN 978-3-437- 42136-5
5. H. Schooltink, Pharmazeutische Zeitung 2011 (42), 16-24
6. R. Gross, P. Schölmerich, Lehrbuchder Inneren Medizin, F. K. Schattauer
Verlag GmbH, Stuttgart 1982, ISBN 3-7945-0745-2
7. R. Lüllmann-Rauch, F. Paulsen, Taschenlehrbuch der Histologie, Georg Thieme Verlag KG, Stuttgart 2012, ISBN 978-3-13-129244-5
8. E. Märker-Hermann, C. von Kiel, Hessisches Ärzteblatt 2020 (6), 347-350
9. E.S. Chambers, M. Vukmanovic-Stejic, Immunology The Journal of cells, molecules,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2019 (160), 116-125
10. M. Mittal et al., Antioxidants & Redox Signaling 2014, 20 (7), 1126-1167
11. A. Haque et al.,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2021, 20 (2), 144-149
12. H. Lautenschläger, Kosmetik & Pflege 2014 (2), 40-41
13. S. Hsu et al.,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005,
312 (3), 884-890
14. H. Lautenschläger, Korneotherapie – Bindeglied zwischen Dermatologie und Kosmetik, KOKO Kosmetikvertrieb GmbH & Co. KG, Leichlingen 2011, ISBN 978-3-00-035755-8
15. H. Lautenschläger, Kosmetik International 2020 (6), 12-15
16. M. Baum, H. Liesen, Deutsches Ärzteblatt 1998 (95), 538-541
请注意:此篇文章内容基于专业期刊出版日期的最新技术水平下。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为德妍思原厂所有,不得翻拷,违者必究。
Ref:https://dermaviduals.de/english/welcome/index.html